6月7日,清華大學2020年招生宣傳片《追光少年》正式推出。《追光少年》取材於清華大學學生興趣團隊“天格計劃”的真實事件,講述了學生團隊受到引力波探測的啓發,最後一個月克服重重困難製作衞星載荷併發射到太空探...
2021年1月18日,清華大學環境學院温宗國教授團隊在《自然·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s)在線發表題為《中國廢塑料進口禁令減少了全球環境影響》(China's plastic import ban increases prospects of environmental impact mitigation of plastic waste trade flow worldwide)的研究論文。該研究定量化了由中國廢塑料進口禁令引起的18個主要國家(地區)、6種塑料類別的貿易流動及...
2021年1月21日,清華大學自動化系、清華大學腦與認知科學研究院戴瓊海課題組與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所李棟課題組在《自然•方法》(Nature Methods)雜誌發表了題為光學顯微成像中超分辨卷積神經網絡的測評和發展(Evalu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deep neural networks for image super-resolution in optical microscopy)的論文,該文綜合測評了現有超分辨卷積神經網絡模型在顯微圖像...
近日,清華-伯克利深圳學院孫波助理教授與南加州大學牛善遠博士、橡樹嶺國家實驗室Raphael P. Hermann博士合作研究闡釋了材料絕熱的新機理,該研究發現了雙勢阱所導致的高頻原子隧穿,這對確認固體晶體中存在的本徵低熱導率具有指導意義。
近日,清華大學核研院張達副教授、環境學院張少君助理教授聯合團隊發文揭示車載輔助設備能效測試的温室氣體減排潛力。研究基於百萬條輕型乘用車實際油耗數據,定量評估了高温環境下的空調使用對車輛實際油耗的影響,並分析了強化相關法規要求、提升空調效率後的温室氣體減排效益。
近日,清華-伯克利深圳學院(TBSI)精準醫學與公共健康研究中心馬少華(Shaohua Ma)副教授、黃來強(Laiqiang Huang)教授團隊在類器官研究中取得重要成果,成功建立了類器官均一化、自動化、高通量培養平台,製備的人源和鼠源的正常組織和腫瘤類器官,形態結構均一,忠實地保留了源組織/腫瘤從基因分子細胞到組織生理病理的特性、對藥物和治療的反應功能。其中腫瘤類器官高度保持了...
氣溶膠粒子能反射吸收太陽輻射,也能作為雲凝結核和冰核改變雲反照率和雲生命週期。氣溶膠粒子在大氣中的濃度影響着地球輻射能量平衡和空氣質量,進而對氣候和環境產生重要影響。降水對氣溶膠濕清除是大氣中氣溶膠主要的匯過程,尤其是對於小粒子的氣溶膠顆粒。目前,全球氣候模式被廣泛用於研究氣溶膠的氣候和健康效應。但是,跟觀測相比,它們都存在“小雨模擬過多大雨模擬太少”的...
儲備池計算(Reservoir Computing, RC)是一種適用於處理時序信號的高效人工神經網絡,其衍生於傳統的遞歸神經網絡(RNN),但具有更低的訓練代價和更簡易的硬件實現,已經在動態系統識別、時間序列預測等領域得到廣泛應用。最新研究發現,複雜連接的遞歸神經網絡可以被一個非線性的動態物理系統等效替代,這表明完整儲備池計算系統有望基於少數幾個元器件便可實現。
1月13日,中國科協生命科學學會聯合體向社會公佈2020年度“中國生命科學十大進展”評選結果(排名不分先後)。本次入選項目具有原創性突出、社會意義重大的特點。知識創新類項目中,以清華大學醫學院祁海教授為主要負責人的項目“控制適應性免疫應答的腦-脾神經環路的發現”及饒子和院士合作項目“首個新冠病毒蛋白質三維結構的解析及兩個臨牀候選藥物的發現”(上海科技大學楊海濤教...
1月9日,由清華大學和中核集團合作,採用清華大學技術製造的我國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高温氣冷堆球形核燃料元件產品首次發運儀式在內蒙古自治區包頭市的中核北方核燃料元件有限公司舉行。
人類等高等哺乳動物基因組中包含大量長非編碼RNA(lncRNA),其中絕大多數功能未知。在數萬個lncRNA中,近年來的研究發現了數百個與多種細胞過程與生理功能相關的lncRNA,但在核心細胞過程中不可或缺,起決定性關鍵作用的lncRNA仍然非常少見。
微環境中某些營養或代謝物質的存在會影響到免疫細胞的效應功能。清華大學生命學院江鵬課題組近期的一項研究發現,p53缺陷細胞內高水平的天冬醯胺合成可直接抑制LKB1-AMPK信號通路活性,進而促進細胞的增殖和存活(Deng et al. Nature Communications, 2020)。天冬醯胺作為一種終端代謝物被腫瘤細胞大量釋放到細胞外。但是,對微環境中的天冬醯胺是否具有生理或病理功能的研究還有待完...
1月6日,布魯克9.4T非人靈長類動物磁共振成像設備(BioSpec 94/30USR)順利入場並完成初步安裝,標誌着清華大學腦與智能實驗室的非人靈長類研究中心即將正式建成並投入使用。
近期,清華大學藥學院唐葉峯課題組與王戈林課題組合作發表研究論文,報導了他們在天然產物和藥物分子“優勢骨架”的化學合成和生物活性評估方面取得的最新研究成果。
近日,清華大學材料學院鍾敏霖教授團隊利用超快激光微納製造結合化學氧化方法,製備出獨特的三級微納米結構超疏水錶面,具有優異的超疏水穩定性和防結冰性能,其冰粘附強度最低為1.7MPa,是目前國際已報道的最低冰粘附強度的超疏水防除冰表面,應用前景十分廣闊。
12月29日,清華大學2020年科研創新交流會在主樓接待廳舉行。會議以“抗疫突擊、交叉創新”為主題,回顧學校在抗疫之年的科研進展,分享科研創新故事,展望清華科研發展方向。校黨委常務副書記姜勝耀,副校長尤政、彭剛出席會議。
12月28日,清華大學生科院潘俊敏課題組在《歐洲分子生物學組織期刊》(EMBO)上發表題為“IFT54與馬達蛋白kinesin-II和IFT dynein直接互作調控正向的鞭毛內運輸”的文章,揭示了在正向IFT中,IFT蛋白複合物如何同馬達蛋白互作,從而保證IFT機制的正常運行。
12月27日,由清華大學社會科學學院、中國經濟思想與實踐研究院(ACCEPT)、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校友發展中心共同主辦、主題為“十四五:重啓下的中國與世界”的第40屆清華大學中國與世界經濟論壇在偉倫樓報告廳召開。
12月28日,施一公教授團隊在國際著名學術期刊《細胞》(Cell)上在線發表題為“小分子藥物抑制及調節γ-分泌酶的結構基礎”的文章,第一次報道了γ-分泌酶結合三種小分子抑制劑和一種調節劑的四個原子分辨率冷凍電鏡結構,闡明瞭γ-分泌酶識別不同種類抑制劑及調節劑的分子機理。